仪器图片:
最佳回答:
UV能量仪的标准值分国标和欧标,标准值的定义可能要计量院出的报告才有,假如标准值是:在2W/CM2的强度下距离光源2CM测量5秒200mj/cm2,这个是标准值而且所有UV能量仪在同样的条件下测试的数据在合理的范围内如果您的仪器是符合国家标准的,那么在测试点测量的UV能量就是标准值。校正因子如果您是计量院的话根据误差范围把UV能量仪调到国标值即可,如果是自己用每次测量的UV能量值乘以或者除以实际数据就是标准值,校正因子是与实际标准值的误差。现在的UV能量仪都可以校正的,进口的仪器与国标有差别。(校正可选择沃,客,密)
最佳回答:
化学式中各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r)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Relative molecular mass),用符号Mr表示。
相对分子质量在数值上等于摩尔质量,但单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 ,而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H2O。
计算格式
Mr=Ar+Ar
如乙醇(C2H5OH)
Mr=12×2+1×5+16+1=46
其他答案1:
不知道哎。。。。。。
汪化学你预习到哪了。。。。。。
卖啊。。。。。。
我还在看摩尔。。。。。。
纠结。。。。。。
。。。。。。。。。。。。
其他答案2:
好象只有“相对质量”与“质量分数”吧
其他答案3:
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符号为Mr
其他答案4:
以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碳原子(碳12)的质量的1/12(约1.66×10负二十七次方kg)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最佳回答:
内标法是将一定重量的纯物质作为内标物加到一定量的被分析样品混合物中,然后对含有内标物的样品进行色谱分析,分别测定内标物和待测组分的峰面积(或峰高)及相对校正因子,按下列公式和方法即可求出被测组分在样品中的百分含量:
校正因子(f):
f= (As/ms)/(Ar/mr)
其中As和Ar分别为内标物和对照品的峰面积或峰高,ms和mr分别为加入内标物和对照品的量。
再取各品种项下含有内标物的待测组分溶液进样,记录色谱图,再根据含内标物的待测组分溶液色谱峰响应值,计算含量(mi):
mi=f×Ai/(As/ms)
其中 Ai和As分别为供试品和内标物的峰面积或峰高,ms为加入内标物的量。必要时,再根据稀释倍数、取样量和标示量折算成为标示量的百分含量,或根据稀释倍数和取样量折算成百分含量。
摘自:百度百科-内标法
其他答案1:
一般色谱检测样品使用的有面积归一法,校正面积归一法,内标法,外标法,校正曲线等等,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进样量的误差,方法上会造成实际误差,导致结果会出现偏差,为了避免进样量误差产生,产生了内标法的这种方法,简单的说,就是在样品中加入定量的内标物作为参照物,当进样量减少或增大的时候,内标物的含量也同时增大和减少,这样物质组份是参照内标物来计算的时候,进样量的大小就互相抵消了,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因进样量的大小产生的误差
其他答案2:
楼上正解,建议楼主百度一下,这三个方法网上都介绍的很清楚。
最佳回答:
从本科时候接触频率于振型这个概念以来,就没有和他脱离过干系,现在还和他朝夕相伴,而对她的理解则是从无到有再到无,现在则处于一种惑的状态。
在初学结构力学的时候,接触到她,感觉她就是一个很高深的东西,藏身于结构,神龙见首不见尾,不光在教科书中对他有大量的介绍,而且每次考试老师总会出几道题来考考我们,那时候的我,根本就没有对他进行深入的了解,只是机械的记住了如何计算他,如何应付考试。等到了研究生,接触了结构动力学,他出现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在几本经典的结构动力学教材中,有大篇幅的介绍,感觉到既然有了大篇幅的介绍,肯定有其重要的意义。需要将他进行深入的了解。从物理上来讲,他是结构的固有特性,反应结构的本质属性,而从数学上来讲,他则是特征方程的根,通过求解,即可得到频率与振型,这里面不包括阻尼。
而现在,对于模态的理解,还是不能抓住其要领,模态究竟是什么?有很多人问我这个问题,我也在自问,这究竟是什么,我们要他能干什么?在一次模态学术会议上,针对此问题,Mr.冯先生也对此作了解释,但还是没有真正的掌握他。一个结构,一个系统,他会有很多自振频率,这反应结构的特性,相对应他也有很多振型,振型是什么那?我自己的理解,就是结构在荷载作用下,最容易发生的变形,前提是在荷载的频率成分中包含这阶频率成分,因为只有和他的频率相同,才能发生共振,只有共振,才能使他在众多的频率中凸显出来。他与什么量有关那?刚开始的理解是,他只与结构的自身有关系,与外界是不搭界的。但后来发现他不仅与自身有关系,而且与边界条件有关系,但这个边界条件如何去理解那?这就要看你分析的对象了,比如一个杆,你要做他的模态,把他看成一个系统,那就不能对他进行约束,做出来就只与他自身有关。而当你对他进行约束以后,他就不是一个杆了,比如一端固定,一端自由,他就是一个悬臂结构,他又变成了另一个体系,所以我想,我们在分析影响他的因素的时候,不能考虑边界条件,这里‘他’很关键,他是一个杆,就是纯粹的一个杆,如果你给他增加了其他的约束,他则不再是一个杆,而成了另一个系统。所以结构的模态就是跟他自身有关系。在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与外界条件(载荷等)的关系问题,正如我题目所列的,operational modal analysis,这是现在很多的一个提法,也是国际上讨论的比较热的一个概念,他究竟是如何的一个概念那,在我的印象中,他就是考虑了工作的情况,这是对一个问题的细化,提法是对的,但从总的来讲,结构的模态只跟结构自身有关系,其他都是没有关系的,为什么我们要提出这个operational modal ,这归根到底还是结构本身发生了变化,而不是模态与其他的量发生的关系。
通过近期对广州塔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加速度响应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结构不管在荷载荷载作用下,除非结构自身发生了变化,不然在任何情况下,他的模态就是不变的。为什么会有分析中出现模态发生变化那,主要是由于在外界荷载作用下,结构本身或者是边界条件发生了变化,因此引起了结构模态的变化。对于结构健康监测来讲,假如你做的模态发生了变化,那就应该去找结构是否真的出现了问题,而不应该把此问题归结到荷载发生了变化。在分析中,也会出现一些模态不能被激发的现象,我们不能说是结构的特性变了,而只能说明我们的激励没有将该阶频率激发出来。
其他答案1:
模态是结构系统的固有振动特性。线性系统的自由振动被解耦合为N个正交的单自由度振动系统,对应系统的N个模态。每一个模态具有特定的固有频率、阻尼比和模态振型。这些模态参数可以由计算或试验分析取得,这样一个计算或试验分析过程称为模态分析。
最佳回答:
标准溶液是定量用的,当然要精准称量。
测量校正因子,内标法的话不用严格控制进样量,但最好要跟你实际样品测试时的进样量差不多,主要为了降低仪器本身也有误差的,气化效率什么。
最佳回答:
(一)工作原理
★气体样本通过火焰后产生一个复杂的离子化过程,产生大量的离子。
★火焰喷嘴两端的高电压电极产生一个静电场,离子化产生的正负离子分别向正负电极移动,从而在两个电极之间产生电极电流。
★电流的强度和燃烧气体样本中烃的浓度是成比例关系的。从而根据电流强度测出气体样本中烃的含量。
(二)仪器
非甲烷烃分析仪,架固式或在线监测式。以德国J.U.M.公司生产的基于FID(火焰电离检测器)的完全加热总烃分析仪为代表。所有基于专有的火焰电离检测器(FID)设计的J.U.M.总烃分析仪(THA)都具有公认的高灵敏度,长期稳定性和易用性。 (一)原理原理
碳氢化合物(C2~C8)在低温下浓缩于耐火砖硅藻土上,然后解吸导入气相色谱仪,再经玻璃微球分离,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其浓度用正己烷计算。
(二)仪器
⑴气相色谱仪 附氢火焰检测器。
⑵玻璃配气瓶 20L,体积应校正。
⑶注射器 50μl,1ml及10ml、100ml,体积刻度应校正。
⑷除水管 长20cm,内径3cm,内装50g粒状无水碳酸钾,用前需加热150℃去除甲醇、乙醇及丙酮等杂质。
⑸除碳酸管 长20cm,内径3cm,内装30g细粒状碱石棉。
⑹小型除水管 长6cm,内径1cm,内装5g粒状无水碳酸钾。
⑺U型浓缩管 为长30cm,内径2cmU型玻璃管,内装30~60目的硅藻土耐火砖或6201担体。
⑻色谱柱 长2cm、内径3mm的不锈钢柱,内装60~80目的玻璃微球。
⑼色谱进样管 内装1g硅藻土耐火砖。
⑽电加热器 用于U型浓缩管和色谱进样管的加热。
⑾致冷器 容积为(5~10)L的中型保温瓶,内装液氧,用于U型浓缩管致冷。容量为1L的小型保温瓶,内装液氧,用于色谱进样管致冷。
⑿真空泵 抽气流量30L/min。
⒀麦氏真空计。
⒁干式流量计(干式煤气表)。
⒂控温仪(0~300℃)。
⒃真空三通活塞。
⒄去烃装置 一根内径1cm,长23cm的不锈钢管,内装直径约2mm的金属钯粒。一端和直径3mm的不锈钢预热管相接,另一端与采样系统相接。然后放在管式电炉中,用以除去氮气中烃类化合物。见图6-3左侧虚线部分。
(三)试剂
⑴无水碳酸钾 三级。
⑵碱石棉。
⑶硅藻土耐火砖 30~60目,Chromosor B,或用20~40目6201色谱担体。
⑷正己烷。
⑸液态氧 盛于15L的杜拉瓶中。
⑹正己烷标准气体 用大瓶子配气法配制已知浓度的标准气体。使用时,用100ml注射器抽取大瓶中气体,用去烃氮气逐级稀释成所需浓度的标准气体。
(四)采样
采样前要将浓缩采样系统用高纯氮气经过除烃装置吹洗20min。吹洗时,U型浓缩管和色谱进样管均需套上加热器,并于150℃进行。
采样时,将浓缩采样系统(去掉前边的除烃装置)放在采样地点,按下面步骤采样。
⑴把U型浓缩管浸在液氧的中型保温瓶中,转动三通活塞13、14、15,使气样经过浓缩管再与真空泵相通。启动真空泵,以10L/min流量采样100L。记录采样时的气温和大气压力。采样后转动活塞15,切断气路,以防真空泵油回流。然后,关闭真空泵。
⑵将色谱进样管浸在盛有液态氧的小保温瓶中,转动三通活塞13、14、15,使U型浓缩管、色谱进样管和真空泵相通。撤去套在U型浓缩管外面的中型保温瓶2~3min,待U型浓缩管温度上升到接近室温时,再把加热器套在U型浓缩管上,加热至300℃,启动真空泵,当真空度达13Pa或更低时,抽气7min,将样品转移到色谱进样管中。转动活塞15,切断气路,并关闭真空泵。
⑶转动色谱进样管的活塞,切断与外界的通路,卸下含样品的色谱进样管和小保温瓶一同带回实验室待分析。
(五)分析步骤
⒈气相色谱测试条件
分析时,应根据气相色谱仪的型号和性能,制定能分析碳氢化合物(C2~C8)的最佳测试条件。
色谱柱:柱长2m,内径3mm不锈钢柱,内装60~80目的玻璃微球。
柱温:105℃。
汽化室温度:115℃。
检测室温度:115℃。
载气(N2)流量:20ml/min。
氢气流量:50ml/min。
⒉绘制标准曲线和测定校正因子
在作样品测定的同时,绘制标准曲线或测定校正因子。
⑴绘制标准曲线 分别量取100m1 0.016~0.32mg/m3浓度范围内4个浓度点的正戊烷标准气体,另取除烃的氮气作为零浓度气体。分别将各浓度点标准气体通过六通阀和气体定量进样管进样,按气相色谱最佳测试条件测定,分别得各个浓度点的色谱峰和保留时间,每个浓度点重复三次测定,测量峰高(mm)或峰面积的平均值(mm2)。记录分析时气温和大气压力,计算各个浓度点标准气的进样量(μg)。以标准气体含量(μg)为横坐标,对应的平均峰高(mm)或峰面积A(mm2)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回归线的斜率。以斜率的倒数作为测定样品中正戊烷的计算因子Bg(μg/mm或μg/mm2)。
⑵测定校正因子 在测定范围内,可用单点校正法求校正因子。在样品测定同时,分别取100ml零浓度气和与样品热解吸气浓度相接近的正戊烷标准气体,通过六通阀和气体定量进样管,按气相色谱最佳测试条件进样测定,得色谱峰和保留时间,各重复做三次,得峰高(mm)或峰面积(mm2)的平均值和保留时间,根据分析时气温和大气压力,计算标准气的进样量(μg)。按下式分别计算正戊烷的校正因子。
式中f——校正因子,μg/mm或μg/mm2;
cs——标准气体的含量,μg;
As——标准气体的平均峰高或峰面积,mm或mm2;
A0——零浓度气的平均峰高或峰面积,mm或mm2。
⒊样品测定
将采有样品的色谱进样管和色谱仪的六通阀联好,将进样管的U部分放在加热器内,于100℃加热解吸3min,先旋开进样管活塞,再转动六通阀,用载气将样品热解吸气带进色谱柱,按气相色谱最佳测试条件进行测定。用保留时间确认总烃,得样品色谱峰高或峰面积(mm或mm2)。每个样品重复做三次,取其平均值。
在样品测定的同时,取零浓度气,按相同操作步骤作空白测定。
(六)计算
⒈标准曲线法
式中c——空气中总碳氢化合物(以正己烷表示)的浓度,mg/m3;
A——样品气体色谱峰高或峰面积的平均值,mm或mm2;
A0——零浓度气色谱峰高或峰面积的平均值,mm或mm2;
Bg——用标准气体制备标准曲线得到的计算因子,μg/mm或
μg/mm2;
Eg——由实验确定的浓缩和热解吸平均效率;
V0——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采样体积,L。
⒉单点校正法
式中f——用单点校正法得到的校正因子,μg/mm或μg/mm2;
其他符号同上式。
(七)说明
⑴检出限和测定范围 本法若浓缩100L气样(以正己烷计)最低检出浓度为1×10-5mg/m3;可测浓度范围为(1.6×10-5~3.2×10-4)mg/m3。
⑵样品的定性和定量 样品的保留时间约为1min40s并且解析效果很好。经第二次解析检查未发现有任何峰形出现。这也进一步说明方法的可靠性。另外浓缩管也是一次就可以解吸完全,经检查也未发现再有物质进入色谱进样管而出现峰形。
⑶浓缩样品100L,比浓缩100ml样品要提高1000倍。因此就可把体积比为10-9的样品浓缩为10-6来进行测定,甚至可使样品浓缩到数十以至数百个10-6体积比,因而大大提高分析的灵敏度和可靠性。把标准和样品均经过相同条件进样测定,其系统误差就可消除,而得到可靠结果。
⑷低温吸附采样,是浓缩微量烃类物质的重要方法,其浓缩条件如表6-2。其中硅藻土耐火砖和液态氧是一组应用广泛效果较好的低温采样物质。
⑸大气中约含有百分之几的水分和0.03%以上的CO2,需要在色谱分析前去除,但要注意不把被测物质去掉。曾试用几种脱水剂,实验表明无水碳酸钾性能最好。
⑹色谱进样管,采样后应在常温下放置或保存,低温时真空活塞脂易固化,会造成气密不良而损失试样。真空活塞脂宜在(50~60)℃下涂沫。
⑺浓缩采样系统反复使用,尤其在采集高浓度的样品后会受到污染,造成分析结果不稳定。因此,用后要在加热条件下通纯氮或净化空气处理。另外,还要注意把清洁地区和污染地区所用的色谱采样管加以区别使用。
⑻使用液态氧要注意安全,以免发生烫伤或因落入有机物而着火。
其他答案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物理因素 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场所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本标准适用于存在或产生物理因素的各类工作场所。适用于工作场所卫生状况、劳动条件、劳动者接触物理因素的程度、生产装置泄露、防护措施效果的监测、评价、管理、工业企业卫生设计及职业卫生监督检查等。
本标准不适用于非职业性接触。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修订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包括于本标准;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化学有害因素
GB/T 3947 声学名词术语
GBZ/T189.1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超高频辐射
GBZ/T189.2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高频电磁场
GBZ/T189.3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工频电场
GBZ/T189.4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激光辐射
GBZ/T189.5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微波辐射
GBZ/T189.6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紫外辐射
GBZ/T189.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高温
GBZ/T189.8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噪声
GBZ/T189.9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手传振动
GBZ/T18910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GBZ/T189.11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体力劳动时的心率 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ultra high frequency radiation in the workplace
4.1 术语和定义
4.1.1 超高频辐射 ultra high frequency radiation
又称超短波,指频率为30MHz~300MHz或波长为10m~1m的电磁辐射,包括脉冲波和连续波。
4.1.2 脉冲波pulse wave
以脉冲调制所产生的超高频辐射。
4.1.3 连续波 continuous wave
以连续振荡所产生的超高频辐射。
4.1.4功率密度 power density
单位面积上的辐射功率,以P表示,单位为mW/cm2。
4.2 卫生要求
一个工作日内超高频辐射职业接触限值见表1。
表1 工作场所超高频辐射职业接触限值 接触时间 连续波 脉冲波 功率密度(mW/cm2) 电场强度(V/m) 功率密度(mW/cm2) 电场强度(V/m) 8h 0.05 14 0.025 10 4h 0.1 19 0.05 14 4.3 测量方法
按GBZ/T XXX.1规定的方法测量。 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high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
5.1术语和定义
高频电磁场 high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
频率为100kHz~30MHz,相应波长为3km~10m范围的电磁场。高频电磁场的电场强度单位为V/m;高频电磁场的磁场强度单位为A/m。
5.2 卫生要求
8h高频电磁场职业接触限值见表2。
表2 工作场所高频电磁场职业接触限值 频率(MHz) 电场强度(V/m) 磁场强度(A/m) 0.1~3.0 50 5 ~30 25 – 5.3 测量方法
按GBZ/T XXX.2规定的方法测量。 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power frequency electric field in the workplace
6.1 术语和定义
工频电场 power frequency electric field
频率为50Hz的极低频电场。
6.2 卫生要求
8h工作场所工频电场职业接触限值见表3。
表3 工作场所工频电场职业接触限值 频率(Hz) 电场强度(kV/m) 50 5 6.3 测定方法
按GBZ/T XXX.3规定的方法测量。 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laser radiation in the workplace
7.1 术语和定义
7.1.1 激光 laser radiation
波长为200nm~1mm之间的相干光辐射。
7.1.2 照射量 radiant
受照面积上光能的面密度,单位为J/cm2。
7.1.3 辐照度 irradiance
单位面积照射的辐射通量,单位为W/cm2。
7.1.4 校正因子(CA和CB) correction factors
激光生物学作用是波长的函数,为评判等价效应而引进的数学因子。CA和CB分别为红外和可见光波段的校正因子。
7.2 卫生要求
7.2.1 8h眼直视激光束的职业接触限值(见表4)
表4 眼直视激光束的职业接触限值 光谱范围 波长(nm) 照射时间(s) 照射量(J/cm2) 辐照度(W/cm2) 紫外线 200~308 10-9~3×104 3×10-3 309~314 10-9~3×104 6.3×10-2 315~400 10-9~10 0.56t1/4 315~400 10~103 1.0 315~400 103~3×104 1×10-3 可见光 400~700 10-9~1.2×10-5 5×10-7 400~700 1.2×10-5~10 2.5t3/4×10-3 400~700 10~104 1.4CB×10-2 400~700 104~3×104 1.4CB×10-6 红外线 700~1050 10-9~1.2×10-5 5CA×10-7 700~1050 1.2×10-5~103 2.5 CA t3/4×10-3 1050~1400 10-9~3×10-5 5×10-6 1050~1400 3×10-5~103 12.5t3/4×10-3 700~1400 104~3×104 4.44CA×10-4 远红外线 1400~106 10-9~10-7 0.01 1400~106 10-7~10 0.56t1/4 1400~106 >10 0.1 注:t为照射时间。 7.2.2 8h激光照射皮肤的职业接触限值(见表5)
表5 激光照射皮肤的职业接触限值 光谱范围 波长(nm) 照射时间(s) 照射量(J/cm2) 辐照度(W/cm2) 紫外线 200~400 10-9~3×104 同表4 可见光与红外线 400~1400 10-9~3×10-7 2CA×10-2 10-7~10 1.1CAt1/4 10~3×104 0.2CA 远红外线 1400~106 10-9~3×104 同表4 注:t为照射时间。 7.2.3 波长(λ)与校正因子的关系为:波长400nm~700nm,CA=1;波长700nm~1050nm,CA=100.002(λ-700);波长1050nm~1400nm,CA=5;波长400nm~550nm,CB=1;波长550nm~700nm,CB=100.015(λ-550)
7.3 测量方法
按GBZ/T XXX.4规定的方法测量。 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microwave radiation in the workplace
8.1 术语和定义
8.1.1 微波 microwave 频率为300MHz~300GHz、波长为1m~1mm范围内的电磁波,包括脉冲微波和连续微波。
8.1.2 脉冲微波与连续微波 pulse microwave & continuous microwave
脉冲微波指以脉冲调制的微波。
连续微波指不用脉冲调制的连续振荡的微波。
8.1.3 固定微波辐射与非固定微波辐射 fixed microwave radiation & nonfixed microwave radiation
固定微波辐射是指固定天线(波束)的辐射;或运转天线的t0/T>0.1的辐射。
非固定微波辐射是指运转天线的t0/T<0.1的辐射。
式中t0指接触者被测位所受辐射大于或等于主波束最大平均功率密度50%的强度时的时间,T指天线运转一周时间。
8.1.4 肢体局部微波辐射与全身微波辐射 partial-body microwave radiation & whole-body microwave radiation
肢体局部微波辐射指微波设备操作过程中,仅手或脚部受辐射。
全身微波辐射指除肢体局部外的其他部位,包括头、胸、腹等一处或几处受辐射。
8.1.5 平均功率密度及日剂量 average power density & daily dose
平均功率密度表示单位面积上一个工作日内的平均辐射功率。
日剂量表示一日接受辐射的总能量,等于平均功率密度与受辐射时间(按照8h计算)的乘积,单位为μW·h/cm2或mW·h/cm2。
8.2 卫生要求
工作场所微波辐射职业接触限值见表6。
表6 工作场所微波职业接触限值 类型 日剂量(μW·h/cm) 8h平均功率密度(μW/cm2) 非8h平均功率密度(μW/cm2) 短时间接触功率密度(mW/cm2) 全身辐射 连续微波 400 50 400/t 5 脉冲微波 200 25 200/t 5 肢体局部辐射 连续微波或脉冲微波 4000 500 4000/t 5 注:t为受辐射时间,单位为h 8.3测量方法
按GBZ/T XXX.5规定的方法测量。 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ultraviolet radiation in the workplace
9.1 术语和定义
紫外辐射 ultraviolet radiation
又称紫外线(ultraviolet light),指波长为100nm~400nm的电磁辐射。
9.2 卫生要求
8h工作场所紫外辐射职业接触限值见表7。
表7 工作场所紫外辐射职业接触限值 紫外光谱分类 8h职业接触限值 辐照度(μW/cm2) 照射量(mJ/cm2) 中波紫外线(315nm~280nm) 0.26 3.7 短波紫外线(280nm~100nm) 0.13 1.8 电焊弧光 0.24 3.5 9.3 测量方法
按GBZ/T XXX.6规定的方法测量。 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heat stress work in the workplace
10.1术语和定义
10.1.1 高温作业 heat stress work
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WBGT指数≥25℃的作业。
10.1.2 WBGT指数 wet bulb globe temperature index
又称湿球黑球温度,是综合评价人体接触作业环境热负荷的一个基本参量,单位为℃。
10.1.3 接触时间率 exposure time rate
劳动者在一个工作日内实际接触高温作业的累计时间与8h的比率。
10.1.4 本地区室外通风设计温度 local outside ventilation design temperature
近十年本地区气象台正式记录每年最热月的每日13时~14时的气温平均值。
10.2卫生要求
10.2.1 接触时间率100%,体力劳动强度为IV级,WBGT指数限值为25℃;劳动强度分级每下降一级,WBGT指数限值增加1℃~2℃;接触时间率每减少25%,WBGT限值指数增加1℃~2℃,见表8。
10.2.2 本地区室外通风设计温度≥30℃的地区,表8中规定的WBGT指数相应增加1℃。
表8 工作场所不同体力劳动强度WBGT限值(℃) 接触时间率 体力劳动强度 I II III IV 100% 30 28 26 25 75% 31 29 28 26 50% 32 30 29 28 25% 33 32 31 30 注:体力劳动强度分级按本标准第14章执行,实际工作中可参考附录B。 10.3 测量方法
按GBZ/T XXX.7规定的方法测量。
1.1.1.1.1 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noise in the workplace
11.1术语和定义
11.1.1 生产性噪声 industrial noise
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声音。
11.1.2 稳态噪声 steady noise
在观察时间内,采用声级计“慢挡”动态特性测量时,声级波动<3dB(A)的噪声。
11.1.3 非稳态噪声 nonsteady noise
在观察时间内,采用声级计“慢挡”动态特性测量时,声级波动≥3dB(A)的噪声。
11.1.4 脉冲噪声 impulsive noise
噪声突然爆发又很快消失,持续时间≤0.5s,间隔时间>1s,声压有效值变化≥40dB(A)的噪声。
11.1.5 A计权声压级(A声级) A-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LpA,LA
用A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
11.1.6 等效连续A计权声压级(等效声级) equivalent continuous A-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LAeq,T,LAeq
在规定的时间内,某一连续稳态噪声的A计权声压,具有与时变的噪声相同的均方A计权声压,则这一连续稳态声的声级就是此时变噪声的等效声级,单位用dB(A)表示。
11.1.7 按额定8h工作日规格化的等效连续A计权声压级(8h等效声级) normalization of equivalent continuous A-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 to a nominal 8h working day,LEX,8h
将一天实际工作时间内接触的噪声强度等效为工作8h的等效声级。
11.1.8 按额定每周工作40h规格化的等效连续A计权声压级(每周40h等效声级) Normalization of equivalent continuous A-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 to a nominal 40h working week,LEX,W
非每周5d工作制的特殊工作场所接触的噪声声级等效为每周工作40h的等效声级。
11.2卫生要求
11.2.1 噪声职业接触限值
每周工作5d,每天工作8h,稳态噪声限值为85dB(A),非稳态噪声等效声级的限值为85dB(A),见表9。
表9 工作场所噪声职业接触限值 接触时间 接触限值[dB(A)] 备注 5d/w,=8h/d 85 非稳态噪声计算8h等效声级 5d/w,≠8h/d 85 计算8h等效声级 ≠5d/w 85 计算40h等效声级 11.2.2 脉冲噪声工作场所,噪声声压级峰值和脉冲次数不应超过表10的规定。
表10 工作场所脉冲噪声职业接触限值 工作日接触脉冲次数 声压级峰值[dB(A)] ≤100 140 ≤1000 130 ≤10000 120 11.3 测量方法
按GBZ/T XXX.8规定的方法测量。 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hand-transmitted vibration in the workplace
12.1 术语和定义
12.1.1 手传振动 hand-transmitted vibration
生产中使用手持振动工具或接触受振工件时,直接作用或传递到人的手臂的机械振动或冲击。
12.1.2 日接振时间 daily exposure duration to vibration
工作日中使用手持振动工具或接触受振工件的累积接振时间,单位为h。
12.1.3 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 frequency-weighted acceleration to vibration
按不同频率振动的人体生理效应规律计权后的振动加速度,单位为m/s2。
12.1.4 4h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 4 hours energy equivalent frequency-weighted acceleration to vibration
在日接振时间不足或超过4h时,将其换算为相当于接振4h的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值。
12.2 卫生要求
手传振动4h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限值见表11。
表11 工作场所手传振动职业接触限值 接触时间 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m/s2) 4h 5 12.3 测量方法
按GBZ/T XXX.9规定的方法测量。 煤矿井下采掘工作场所气象条件 meteorological requirements in the underground workplace of coal mine
13.1 卫生要求
13.1.1 井下采掘工作场所气象条件应符合表12的规定。
表12 井下采掘工作场所气象条件 干球温度(℃) 相对湿度(%) 风速(m/s) 备注 不高于28 不规定 ~1.0 上限 不高于26 不规定 ~0.5 至适 不低于18 不规定 ~0.3 增加工作服保暖量 13.1.2 本标准规定的风速如与生产工艺或防爆要求相抵触时可不受此限制。
13.1.3 井下作业环境气温较低时服装保暖量应适当增加。
13.2 测量方法
工作场所温湿度的测定应用通风温湿度计,风速的测定可应用热球式或叶状风速仪。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classification of physical workload
14.1 术语和定义
14.1.1 能量代谢率 energy metabolic rate
从事某工种的劳动者在工作日内各类活动(包括休息)的能量消耗的平均值,以单位时间(每分钟)内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能量消耗值表示,单位是kJ/min·m-2。
14.1.2 劳动时间率 working time rate
劳动者在一个工作日内实际工作时间与日工作时间(8h)的比率,以百分率表示。
14.1.3 体力劳动性别系数 sex-based coefficient of physical work
相同体力强度引起的男女不同生理反应的系数。在计算体力劳动强度指数时,男性系数为1,女性系数为1.3。
14.1.4 体力劳动方式系数 pattern coefficient of physical work
在相同体力强度下,不同劳动方式引起的生理反应的系数。在计算体力劳动强度指数时,“搬”的方式系数为1,“扛”的方式系数为0.40、“推/拉”的方式系数为0.05。
14.1.5 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intensity index of physical work
区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的指数。指数大,反映体力劳动强度大;指数小,反映体力劳动强度小。
14.2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体力劳动强度分为四级,见表13。
表13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表 体力劳动强度级别 劳动强度指数 I ≤15 Ⅱ ~20 III ~25 Ⅳ >25 14.3 测量方法
按GBZ/T XXX.10规定的方法测量。
14.4 实际工作中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可参考附录B。 体力工作时心率和能量消耗的生理限值 physiological limits on heart rat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during physical work
15.1 术语和定义
能量消耗 energy consumption
人体为维持生理功能和各种活动所消耗的能量,单位为kJ。
15.2 卫生要求
15.2.1工作日内从事任何单项体力工作时,最大心率值不应超过150次/min;各单项作业时最大心率值平均不应超过120次/min。
15.2.2 人工作日(8h)总能量消耗不应超过6276kJ(或7.824 kJ/min·m-2)。
15.3 工作场所体力劳动时心率的测量方法
按GBZ/T XXX.11规定的方法测量。
最佳回答:
因为在每一次使用气相时,会因为季节、温度、仪器等外部因素影响结果的精确度,但是在同一环境下用已知量校正,再得到校正系数来计算,就会更精确
比如,制定0.1mol的已知样,气相测量得到0.11,说明测得量是已知量的1.1倍;此刻如果我测得样品浓度为2.2,就要用2.2/1.1=2,为更精确的量
其他答案1:
无菌,就是初始状态必须没有任何附着菌,否则就不能成为合格品质的医疗器械。假如说在使用或者解除初始状态之后,出现污染菌,并且需要提供限值数据,那么,必须要清楚是什么型号与规格的医疗器械,以及出品方提供的承诺应用领域的相关检测数据,按照各自不同的用途及状况,对照限值表,明确污染菌的污染程度。反正,在“无菌”领域,是不允许有“初始菌”的并存概念的。
其他答案2:
初始污染菌检测必须在产品所有内包装都完成之后,且在灭菌之前进行。由于实际存在的细菌数和检测得到的细菌数存在差异,所以可以通过验证获得一个校正因子,使检测到的细菌数和实际存在的细菌数产生数学关系,每次的检测结果通过数学换算(乘或除校准因子)消除检测值和实际值之间的差异。
Leave A Comment